慢性腎炎是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簡稱,是一種常見而難治的慢性腎臟疾患。臨床以水腫、蛋白尿、血尿、高血壓為特征,本病以中青年最多見,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,近年來發現老人的發病率也有上升趨勢。慢性腎炎的病因和發病原因,目前尚有爭論,但大多醫家認為,本病是一種與感染,特別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免疫反應性疾病,現代醫學對本病尚缺乏較理想的療法。
根據慢性腎炎的臨床表現,在中醫學的“水腫”、“虛勞”、“腰痛”、“眩暈”等病證中有類似記載。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就有不少描述‘如《素問?水熱穴論》云:“……水病下為附胂大腹,上為喘呼,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!鳖H與慢性腎炎水腫相似!督饏T要略》云:“腎水者,其腹大,臍腫腰痛,不得溺!迸c慢性腎炎腰痛類似。由于慢性腎炎后期全身機能衰退,出現氣血陰陽虛衰現象,極似中醫學的“虛勞”癥狀。慢性腎炎的高血壓證型有類似中醫頭痛眩暈等病證。上述表明,古代醫家從不同角度對本病已有較深刻的認識。
近代早在1923年就有人用黃芪配黨參治療腎炎蛋白尿的報道。50年代開始,已廣泛采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炎,以溫補腎陽為主,但理論上缺乏深人研究。60年代中期,在重慶召開了全國慢性腎炎中醫治療座談會,總結交流了這土時期的經驗。70年代,各地普遍展開了中醫中藥診治本病的理論和實驗研究,并在臨床上做了大量的探索,拓寬了古方在本病中的運用,并確定了扶正以祛邪和祛邪以扶正的治療原則,使療效有一定提高;從80年代起,對慢性腎炎的證候研究,實驗室及其他客觀診斷依據的探討有新進展。從中醫久病及腎、久病必瘀、久病入絡的理論人手,運用血液動力學、血液流變學等檢測手段,發鈧慢性腎炎患者多有血液粘稠度的升高及微循環障礙,據此,擬定化瘀通絡法,使療效有所提高。曾有人統計:1959年尿蛋白消失率僅12%,1963年提高到30%,80年代提高到40%左右。臨床完全緩解率由50年代的17%~22%,提高到目前的35.6%~46.9%,從4000余例慢性腎炎資料分析比較,緩解率在60%左右,總有效率約為90%,說明中醫中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有一定的療效,并且正在逐步提高。當然,進一步提高本病的治愈率,仍是今后的首要任務之一,對本病引起的腎功能衰竭??尿毒癥,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,也有待繼續進行深入研究。
|